高原内部的高海拔-低起伏面(一般称之为夷平面)如何在百万年乃至千万年时间尺度,不因侵蚀而长期稳定存在,是地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前人研究强调了干旱化、高频滑坡、抗侵蚀能力强基岩的出露以及局部山脉快速隆升等因素对河流侵蚀波溯源侵蚀过程的抑制作用。青藏高原的生长过程是多阶段的,这种差异性构造隆升对侵蚀波的传递可能也有影响;但高原东北部向外生长过程导致的空间异质性构造活动背景下,河流裂点(侵蚀波)的迁移过程仍不清楚。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次级地块—天景山地块为例(位置见图1),探讨了高原东北部扩张过程中的河流裂点的发育、演化及相应的瞬态地貌过程。
图1 黄河上游流域地形及主要断层分布
本研究通过黄河阶地、古地震探槽数据,并结合基岩河道侵蚀模型,约束了河流模型侵蚀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图2)(河流比降参数n和侵蚀系数K)。通过迭代计算,发现当n = 1.1、K = 2.25×10-6 m0.01 yr-1时,计算获得的区域侵蚀速率、裂点高程以及河道陡峭指数与观测结果最为接近,并由此推算提出,约0.46 Ma前,受天景山断层逆冲活动的影响,黄河河流裂点发育、并溯源迁移。然而,河流裂点代表的侵蚀波,仅在构造活动活跃的次级地块内部传递,裂点不会跨越构造块体边缘,对流域上游影响较小。进一步通过地貌演化数值模型模拟验证了上述结果。此外,对比模拟实验,揭示在空间均一性构造抬升背景下,裂点的溯源迁移则不会“停滞”、侵蚀波一直向流域上游传递(图3)。
图2 约束参数K和n的概念示意图
主要结论:在差异性构造抬升背景下,河流裂点的溯源迁移存在“上限”,转化为固定裂点,侵蚀波仅在活跃的次级地块内部传递,而对上游流域影响较小(图4);而当流域在空间上均一、整体性抬升情景下,河流裂点的溯源迁移、侵蚀波的传递则会不断向流域上游发展,导致局部侵蚀基准面降低和流域剥蚀增加。因此,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生长过程本身,对裂点的溯源迁移、侵蚀波的传递过程有所“限制”,高原边缘河流裂点和侵蚀波也就很难迁移到高原内部,间接保护了高原内部高海拔-低起伏面,从而使其在构造时间尺度上长期稳定存在。
图3 不同构造抬升背景下河流地貌数值模拟结果
图4 差异性构造抬升背景下,河流裂点迁移过程模式图
研究成果以“knickpoint Dynamics During the Outward Growth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期刊上。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生李正晨为第一作者,王先彦教授为通讯作者。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bevictor伟德官网鹿化煜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小平教授、中山大学贺传奇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苏琦副教授。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以及bevictor伟德官网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资助。
论文信息:Li, Z., Wang, X.*, Yuan, X., He, C., Su, Q., & Lu, H. (2025). Knickpoint dynamics during the outward growth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 130, e2024JF007820. https://doi.org/10.1029/2024JF007820